2017年的第一場雪,比以往來得更晚一些。
12月4日20點20分,經過12小時漫漫行程,當我們抵達新疆伊犁州首府伊寧市時,這座塞外名城正悄然迎來今冬第一場降雪。
南京,伊犁,兩地相距4300公里,幾乎是從中國版圖的最東到最西。是什么讓我們不遠萬里、冒著嚴寒來到這里?
時間回溯到70天前——金盛集團與龍虎網共同啟動了2017“情暖西部·橙就未來”公益助學行動,援助方向就是南京對口援疆的伊犁州伊寧市和特克斯縣。
于是,南京這座博愛之都再度愛心涌動,十余所中小學學生參加到捐助行動當中,金盛集團旗下的賣場、百貨發起了義賣捐款……共收到3000余件愛心物資(文具、書籍)、10余萬元愛心捐款。
于是,“情暖西部”在走過青海、四川、云南、甘肅、西藏之后,走到了遙遠的新疆。
歌聲與微笑
伊寧到特克斯縣220省道的冰雪達坂
沿途道路時遇牧人和放牧的羊群
塞北的雪,飄飄灑灑漫天遍野……第二天一早,當愛心小隊開始奔赴受助學校時,沿途原野已覆蓋上一層皚皚白雪。同行的伊犁州教育局黨組成員、副局長錢良說:“南京的愛心人士是伴著伊寧的第一場雪來到的,很感謝你們在這個寒冬時節不遠萬里,為祖國西部的伊犁學校送來溫暖。”
從5日到7日,我們穿越天山北麓、伊犁河谷,走過崎嶇冰原、山區公路……我們在伊寧到特克斯縣220省道的冰雪達坂(維語:高山山口)上艱難前行,我們在特克斯縣765縣道的盤山土路上顛簸跳躍……先后走進4所學校——伊寧市的托格拉克鄉中心學校、巴彥岱鎮干溝小學,特克斯縣的齊勒烏澤克鎮阿克齊小學、喀拉托海鎮也什克勒克小學,將來自南京的愛心一一送達。
新疆多民族,伊犁州尤甚。在這里,漢族、維吾爾族、哈薩克族、柯爾克孜族、蒙古族、錫伯族……不同民族的人們生活在一起,每到一所學校,都會看到特色鮮明的孩子,有的眉毛長而濃黑、有的眼窩深陷鼻梁高挺……
盡管容顏不同,但對于我們的到來,他們表達的謝意和歡樂卻是同樣的熱烈和感人。
聽聽孩子們是怎么說的——
“我們都是農村的孩子,生活條件比較艱苦……”托格拉克鄉中心學校學生代表、維吾爾族的孜拉蘭·蘇拍丁說,“你們來了,你們的到來,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希望,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,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動力。
巴彥岱鎮干溝小學六年級的維吾爾族小姑娘艾麗米熱說:“家庭、父母或貧富都不是我們能夠選擇的,但大家一定會勇敢面對。”
阿克齊小學哈薩克族小男孩阿合葉德力說:“你們的善舉和愛心溫暖了我們每一位同學的心,我們也將永遠銘記這份愛心。”
“我們要感謝在場的各位叔叔阿姨對我們厚愛,讓我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了溫暖。”也什克勒克小學學生哈薩克族小女孩吾麗那爾說,“無論我們遇到多么大的困難,都一定會頑強拼搏,努力奮斗,用實際行動來回報大家對我們的關心和支持。”
看看孩子們是怎么做的——
在干溝小學,善舞的孩子們將南京客人圍起,伴隨著熱情奔放的音樂,自如歡暢地動肩移頸、翻腕彈指,臉上洋溢著明媚的笑容,我們也被這熱情感染,與孩子們一起跳起新疆舞……
在阿克齊小學,能歌的孩子們唱起哈薩克族傳統歌曲,彈起冬不拉,當充滿異域風情的旋律在小小的教室里回響,我們的心也飄蕩在遼闊的伊犁草原上……
在最偏遠牧區的也什克勒克小學,小朋友們更是一氣為我們表演了五支歌舞。這些哈薩克牧民的孩子們身著多姿多彩的民族服裝,稚氣十足又無比認真地舞蹈歌唱……
憨厚的校長馬木爾亞提說:“你們來了,孩子們很開心,希望你們能把他們的歌舞能帶回南京嘛。”
就像歌里唱的一樣: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,請把你的微笑留下……明天明天這歌聲飛遍海角天涯,明天明天這微笑將是遍野春花……
讓世界充滿愛
在伊寧市和特克斯縣,南京的元素隨處可見,尤其在學校中。這里有三所中學以“金陵”命名,這里的中學有“江寧班”,很多學校里都有來自南京援疆老師的身影。
人民中學的周向前老師在伊寧市金陵二十一中學任教,圓圓的臉上總是帶著笑意。他不光著力培養當地的青年教師,還利用自己的個人資源幫助學校貧困學生,今年8月剛剛為這里的孩子送來100個書包、4臺電腦。走在雪后濕滑的校園中,看到新疆孩子們在奔跑,他會笑著叫大家小心一點當心滑到。迪麗娜扎、娜扎開提兩位維族學生談到周老師的印象,都說南京的老師像父親一樣關心他們。這位2000年曾在蘇北支教一年的老師談及伊寧之行,用了四個字:第二故鄉。
來自南京十二中的談衛東老師看似不茍言笑,但是在伊寧市第一中學他的班級學生眼里,他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。在他來到學校后,原先數學均分只有40多分的班級一下提升到80多分。“怎么辦呢?小朋友們基礎比較薄弱,每一張試卷都要當面批改。不過小朋友們都很用功很懂事,放學后拖著我問問題問到很晚,怕我渴了餓了,還給我打開水、買包子……”說到這里,談老師臉上拂過一絲微笑。
特克斯縣不光地處高寒地帶,一千多米的海拔也讓來自上元中學的董云峰老師血壓偏高,鼻子經常出血。但是一旦在特克斯縣高中的“江寧班”教起化學來,他就眉飛色舞口若懸河,班級化學的均分也從年初的20多分提升到近60分。談到這里的學生,董老師感慨:“孩子們都很淳樸可愛,和他們在一起很開心……”
還有33歲、來自祿口中學的王成老師,因為父親年輕時曾在吐魯番工作,他從小就有了一份“新疆情結”。這次來到特克斯縣高中支教,雖然得到了妻子“有夢就去追”的鼓勵,但是6歲的兒子卻并不理解爸爸這一行為,每次視頻聊天都不愿意和他說話。“我也明白父親在兒子成長當中的重要性,我希望他長大后能理解,就像我父親給我心里埋下種子一樣,將來他將來也會來到新疆。”
南京的老師在這里播撒著愛的種子,我們從南京也帶來遙遠的愛。
在阿克齊小學,我擔任“臨時老師”,和大家講起了南京和伊犁的淵源。
“同學們知道我們從哪兒來嗎?”
“南京!”孩子們發音很標準。
“那你們知道南京和伊犁相隔多遠嗎?”
“唔……”孩子們眨巴著明亮的眼睛。
“南京在我們祖國的東面,伊犁在祖國的西部,相隔了4300多公里。這么說吧,這會五點鐘,咱們窗外還是陽光明媚,可是南京現在太陽已經下山了。”
“啊……”“這么遠!”孩子們發出各種驚嘆和議論。
“同學們知道我們祖國的地圖像什么嗎?”
“公雞!”后排一個栗色頭發黧黑皮膚的男孩搶著回答。
“是的,公雞!南京大概在公雞的肚子,而伊犁就在公雞的尾巴上。”
“哈哈!”孩子們咧開嘴露出潔白的牙齒。
“那你們知道我們為什么會從那么遠的地方來看你們嗎?”
孩子們又抓耳撓腮了。
“因為我們是親戚、是朋友呀。南京對口支援咱們伊犁州的伊寧市和特克斯縣,我們就像一家人。我們漢族、維吾爾族、哈薩克族等等民族,團結友愛,就像習近平爺爺說的,像什么一樣?”
“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。”孩子們一齊大聲回答。
地處偏遠牧區的也什克勒克小學,遠方只有兩個顏色,天和湖的藍、云和雪的白,近處是裸露刺眼的土黃色和茫茫烏孫山,偏僻、荒蕪、大風、寒冷……即便在這樣的地方,這里的人們心中依然充滿愛和希望。他們地名“也什克勒克”為哈薩克語,意為“綠色的集中地”。
11歲的五年級女孩阿迪拉·吐爾達提帶我們到她家里做客。家中只有簡單的生活用品,但收拾得干凈整潔。阿迪達的爺爺一看就是位充滿善良與智慧的老者,他邀請我們進屋,就像家人一樣盤腿坐在炕上拉起家常。老人不會說普通話,但是他滔滔不絕的話語和滿臉的笑容讓我們相信,他一定是把我們當成親戚朋友那樣看待的。
這笑容,就像伊犁河谷中的學校孩子們向我們綻放的那樣,就像天山北麓山路旁的牧馬漢子向我們傳遞的那樣……
我們從遠方帶來愛,也在這里收獲愛。